液質聯(lián)用技術是目前chang常用的一種分析檢測儀器,今天小編通過問答形式,詳細介紹一下液質聯(lián)用中的ESI離子源技術,透過原理,解答您在分析過程中的常見的疑惑。
01 ESI電噴霧離子源的基本原理是什么?
圖1. 三重串聯(lián)四極桿質譜構造圖
我們通過分解的方式來窺探一下ESI產生離子化的基本過程
•液相色譜作為進樣系統(tǒng)和分離系統(tǒng):
待分析物通過液相色譜系統(tǒng)在色譜柱上得到分離,被流動相帶入電噴霧針。
圖2. ESI電噴霧離子源構造圖
•電噴霧針:
電噴霧針為套管式結構,中空管道,如上圖,中間為流動相通道,兩側翼為霧化氣通道,電噴霧針中的噴霧氣,形成噴霧壓力,流動相液體隨噴霧氣,被壓入大氣壓氣化腔室(見圖1)形成噴霧。
•電場梯度:
在噴霧針、和離子錐孔處的反電極之間形成電場梯度,液滴在此處形成正離子或負離子,正負離子形成與化合物的性質相關。
•脫溶劑氣:
被加熱的逆向的反吹氣,與液滴發(fā)生熱量交換,使得帶電液滴脫溶劑化,庫倫爆炸在此過程中反復進行,終形成裸露的氣相離子,通過離子傳輸組件,進入四極桿質量過濾器中。
•加熱鞘氣(輔助脫溶劑化):
加熱的鞘氣,在噴針的兩端,和噴針平行處,其作用,一個是熱量交換,使得帶電液滴氣化,另外一個目的是實現(xiàn)離子聚焦,防止離子的逃逸。
02 質譜中的各種“氣”和各種“電壓”,您了解嗎?
•反吹氣(又名氣簾氣或者脫溶劑氣):
反吹氣,和氣簾氣,脫溶劑氣其實是不同的名稱,從錐孔(或者毛細管)出來的加熱氣,運動軌跡和離子運行軌跡相反,所以有的叫它”反吹氣”,又因為這種加熱的氣體,對于進入離子通道前的帶電液滴,與之進行熱量交換,起到了脫溶劑化的效果,又被稱為“脫溶劑氣”,在與離子傳輸相反的道路上,它形成了一道像窗簾一樣,阻隔了中性分子進入離子通道的路線,降低了本底干擾,所以也被稱為”氣簾氣”。
•噴霧氣:
我們可以看到,霧化氣在噴霧針平行的方向上,其主要作用在于形成噴霧壓力,使得經過噴針的液流,形成細小的霧滴(此過程帶電和霧化同時進行)。
•碰撞氣:
(基于3Q質譜來說明),則是在質譜的碰撞池中,將來自于第yi個四級桿篩選過濾后傳輸來的離子,與之發(fā)生碰撞,離子被撞碎后,送到第三個四極桿,由于為了防止產生碎片的復雜性,碰撞氣只傳遞動量,不參與反應,所以一般采用高純的惰性氣體。
•電噴霧電壓:
這個施加在噴霧針上的電壓,主要是用來將經過色譜柱后的流動相,到達噴霧針處形成的液滴,使之帶上電荷,改變電壓的正負性,其可使得液滴帶上正電荷或者負電荷,這個噴霧電壓,實際上使得在噴霧針到反電極之間形成電場梯度,帶電機理可以看作一種電泳機制。
•錐孔電壓或者毛細管電壓:
經過脫溶劑的裸露的氣相離子,在經過取樣錐孔時候,會在錐孔處(有的傳輸口,里面是一根毛細管),在這個地方施加一個錐孔電壓(或者稱為毛細管電壓),起到導入傳輸離子的作用,這個電壓就是錐孔電壓或毛細管電壓,不同儀器廠家將不同的地方稱為毛細管,需要區(qū)分。
•去簇電壓:
簇離子的形成過程:
(1)離子源和離子傳輸單元間的真空差異,導致離子流發(fā)生超音速膨脹;
(2)離子流的膨脹導致冷凝
(3)冷凝吸附溶劑分子,形成簇離子
在離子形成過程中,極性分子容易和離子簇合,降低了離子化效率,在這個過程(AB質譜)中加入去簇電壓,可以使得極性溶劑分子產生極化,并且給予離子共振能量,可以阻止溶劑分子的吸附,防止成簇的形成,這個就是去簇電壓的作用,但當去簇電壓過大,離子共振的能量過大,容易導致鍵斷裂,從而導致源內裂解。
03 ESI中關鍵的庫侖爆炸是怎么回事?
帶電液滴,表面積聚了相同的電荷,在向離子傳輸?shù)倪^程中,遇到熱的反吹氣和鞘氣,交換了熱能,使得包裹離子的溶劑氣化,液滴內徑減少,表面的電荷更加集中,由于庫侖力與半徑方成反比,因而,庫侖力在不斷增大,束縛液滴的是其表面張力(讓液滴收縮的力);當達到一定的極限,庫侖力大于表面張力,液滴就爆炸了,變成更小的液滴,這個過程就是庫侖爆炸,庫倫爆炸使得離子由液相液滴轉化為氣相離子。
04 ESI為什么可以使得化合物帶上多電荷?
多電荷的產生,主要和離子形成機制以及化合物本身的性質有關,對于分子量小于1000Da的化合物,一般形成單電荷,少部分低分子量化合物會形成雙電荷離子;對于大分子如聚合物、蛋白質、多肽等容易形成一些列的多電荷離子;由于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質,多肽,核酸不止一個活性位點,其在ESI中的會產生一系列的多電荷質譜峰,并且所帶電荷會隨著分子量的增大而增大,多電荷導致了同位素峰的分離變得困難。
05 反相分離和離子化效率怎么取舍?
我們知道反相色譜和質譜聯(lián)用,是chang見的物質分析方式,而水、甲醇、乙腈為常見的溶劑,粘度大小為:水>甲醇>乙腈,溶劑的粘度大,引起反壓較高,溶劑的洗脫能力則剛好相反,水的表面張力較大,因而在水含量高情形下,形成Taylor錐和穩(wěn)定的噴霧所需要的電壓也高,但因此容易引起放電(尤其在負離子模式中),另外水含量較高不利于液滴霧化和脫溶劑化,但是水的存在,又影響著溶劑的介電常數(shù)、電導率,這些似乎又說明了水在離子化過程中的*,霧滴的半徑大小,帶電情況也和水含量比例相關,而在反相色譜中,有機相的比率、溶劑強度等又影響色譜分離度和峰的寬窄(譜帶展寬),通常在水相和有機相比率中既要兼顧反相分離效果,又要考慮離子化的效率,ESI屬于濃度敏感型離子源,為了兼顧良好分離效果和離子化效率,我們一般采取折中化措施,在50%的水-有機相比例基礎上來測試調整,找到合適的平衡點,有時候在需要水相比例足夠高的情形下,會通過降低流速,增大脫溶劑化氣流和溫度,來獲得較好的離子化效率。